黃連木

黃連木(學名:Pistacia chinensis),又名腦心木、爛心木、楷木、黃連茶、孔木、楷樹、Otohu(泰雅語)、Kauni’ppu(排灣語),為漆樹科黃連木屬下的一個。分布於中國大陸台灣菲律賓等地,生長於海拔140公尺至3,350公尺的地區,一般生於石山林中。

樹高可達20m以上,主幹壯碩,樹皮深褐色,老皮鱗片狀剝落。分枝多,樹冠圓形。互生奇數羽狀複葉,對生或近對生紙質披針形小葉5~6對,秋季黃橘色後脫落。雌雄異株,花序自葉腋伸出,雄總狀花序排列緊密,雌圓錐花序排列疏鬆。花微小,雄花2~4瓣、雌花7~9瓣。核果倒卵形,成熟紅色轉紫藍色。開花期夏季,結果期夏至秋季。

生態價值

  • 促進土壤改良:黃連木的落葉分解快,能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改善土壤肥力。根系發達,既能固定土壤,又能提高土壤透氣性,適合水土流失區域的復育。

  • 支持生物多樣性:黃連木的果實富含油脂,是鳥類(如白頭翁)和其他小型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其枝葉吸引多種昆蟲,特別是授粉昆蟲,形成穩定的生物鏈。

  • 碳儲存與空氣淨化:黃連木具有良好的碳固存能力,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它還能有效吸附空氣中的塵埃和有害物質,改善區域空氣品質。

  • 抗逆性強的復育選擇:黃連木耐乾旱、抗貧瘠,能在環境條件不理想的地區生長,適合被用於沙地、退化森林或污染地區的生態恢復。

  • 與其他樹種共存:作為林下種植樹種,黃連木能與高大喬木或灌木形成層次豐富的生態結構,為動植物提供更多棲息地,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人文及文化價值

  • 藥用與經濟價值:黃連木的果實含有豐富的油脂,可榨取植物油,用於工業潤滑或生物燃料;同時,其種子和葉片在中醫中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驅蟲和抗炎,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植物。

  • 文化與歷史意涵:黃連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為“堅韌與長壽”的象徵,因其能在惡劣環境中茁壯生長,常被栽植於寺廟或重要建築附近。它的秋季紅葉也象徵豐收與熱情,具有吉祥寓意。

  • 景觀與教育價值:黃連木的秋葉鮮豔,紅橙相間,是許多景觀設計中的亮點。在復育區,黃連木還能用於生態教育活動,幫助公眾認識其生態功能與文化意涵。

  • 促進社區參與:黃連木的經濟與文化價值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復育過程,例如收集種子、栽植樹苗,增加對土地與環境的連結感,並通過其產出的果實創造經濟收益。

  • 綠化與心理健康:作為庭園樹種,黃連木的美麗秋葉能提升城市與鄉村的景觀質量,減輕人們的心理壓力,並營造和諧的自然氛圍。

Share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