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開始

3月,2021

了解與規劃

靈山,位於高雄,是超過30年閒置未使用的森林,由於地區氣候型態的改變,以及極端氣候的影響,靈山幾乎已被顛倒殘存的刺竹與鋪天蓋地的藤蔓所佔領;土地由於沖刷只剩下礫石層,加上數十種藤蔓覆蓋,只有極少數樹種苟延殘喘著。

物種採集

團隊在考察這片林地後,會開始採集當地的樹種以及觀察有哪些樹種適合種植以及可以幫助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4月,2021

現地整備與育苗

在了解林地狀況後,為了不破壞林地,工人們開始以人工的方式清理藤蔓已經樹藤,把一部分空間清空後,便開始陸續把適合當地的樹種種植到林地。

在清理林地的同一時間,團隊也會現在苗圃先種植幼苗,這次林地種植的樹種包括:台灣原生山茶樹、台灣烏心石、桂花、梔子花(山黃梔)、七里香、台灣土肉桂、台灣香檬、樟樹等;其中台灣原生山茶樹是大葉喬木,可以長得非常高大,而且深根有利水土保持,讓生態系統變得非常豐富。在育苗到適合讓樹苗在林地自行生長的階段後,便會將樹苗移植到林地種植。

種植/活動舉辦

團隊以人工種植與人工自然種植模式,人工自然種是以種子,種或灑在預定的土地上。

人工種植則是以人工的方式將樹苗種在預定位置,我們在2021年4月22日也是「世界地球日」,邀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帶領僧信二眾、政府單位、企業家及學者逾三百人,為未來種一棵樹,以實際行動搶救地球,人人有責。此外,參加植樹活動的佛光人,也以人牆排成「ZERO」圖騰,象徵「零碳排」。

點擊觀看活動影片

12月,2021

護理

在種植完樹苗後,林地的護理也非常重要。護理過程中並不會除掉樹苗周圍的草,因為這些草能夠保護樹苗避免被太陽曝曬。

除了樹苗,我們也關注整體生態的完整性、生物多樣性的形成過程。例如把整頓好的枯枝會放在樹下,讓森林的昆蟲有一個棲息地,形成一座座「昆蟲旅館」。

在12月基金會同仁前往林地場勘,觀察種植的樹苗生長狀況查看是否有那些地方需要再進行補植。在勘察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在前往林地深處還有古人在這座森林曾經生活的痕跡!

第二年的挑戰
2021年大樹區林地種植了4500棵符合當地生長的樹種後,這些樹苗是否有在健康生長呢?此外,2022年基金會將繼續在高雄大樹區林地種植28,000棵樹。而在疫情的情況下,能否再舉辦「世界地球日」種樹活動?
生態回來了
在經歷兩年的種植後,2023年將是開始見證這片森林帶來的改變,種下去的樹苗開始慢慢去茁壯生長,雖然不是飛越式大幅度的改變,但進到林地還是可以明顯感受到這片林地的不同之處。
202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