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山欖
admin2025-06-17T17:08:06+08:00大葉山欖為本地原生樹種,膠木屬植物常綠性大喬木,株高可達 20 公尺。其樹性極為強健,耐鹽、抗旱、抗風、耐濕,為一種對臺灣氣候頗能適應的樹種,加上其栽植、移植均甚易,故許多海濱工業區多有採用,樹姿顯得美麗獨特,挺秀明潔,適於觀賞,其枝條斜向伸展,亦頗具層次感,實為原生樹種中利用價值極高之品種。膠木屬植物的葉片多簇生於枝條頂端(末端),且往往具有「葉痕」;大葉山欖除了具備這二個特徵外,在小枝條或新生枝條上,還被有褐色的細毛。

生態價值
支持生物多樣性:大葉山欖的花朵、果實是昆蟲(如蜜蜂)、鳥類(如鴿子)及其他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對於維持森林的生態網絡至關重要。它的果實成熟後會吸引鳥類啄食,幫助種子擴散。
改善土壤環境:落葉與枯枝在分解後可為土壤提供豐富的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特別是在退化或貧瘠的土地上,能迅速提升土壤的生產力。
涵養水源與防止土壤侵蝕:大葉山欖根系深且廣,能穩定坡地土壤,減少水土流失,同時有助於涵養地下水,穩定林地小氣候,是水源保護區森林復育的理想樹種。
抗逆性與林地恢復:大葉山欖適應性強,耐旱、耐陰,可在貧瘠土壤或極端環境中存活,適合作為復育初期的植被,幫助建立穩定的植被覆蓋。
支持多層次森林結構:作為林下植物或中層樹種,大葉山欖能與其他高層樹木形成層次分明的森林結構,提升生態系統的複雜性和穩定性。
人文及文化價值
木材與經濟用途:大葉山欖的木材質地堅硬、紋理細緻,在傳統上常用於製作農具、建材和家具,成為農村生活的重要資源之一。
宗教與文化象徵:在某些地區,大葉山欖被視為庇護生命的樹種,與鄉土信仰有一定的聯繫。其樹形挺拔且常綠,象徵著穩定與長壽,常見於廟宇周圍或公共空間。
生態教育的重要樹種:作為台灣原生植物之一,大葉山欖是推廣生態教育的良好素材。它能讓人們認識本土生態的重要性,並喚起對森林保護的意識。
景觀價值與地方特色:大葉山欖四季常綠,樹形優美,適合用作林下景觀樹,與其他植被形成協調的自然景觀,成為生態旅遊中的一部分。
地方社區與生活連結:在許多農村地區,大葉山欖被視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植物,記錄著人類與森林和諧共處的過程。在復育計畫中,種植大葉山欖能喚起社區居民對傳統土地與文化的認同感。